身體檔案:港台的歷程和想像 II — 身體漫遊

身體檔案:港台的歷程和想像 II — 身體漫遊

蔡倩怡 (獨立研究者與策展人)

曾任文化版記者,並曾策劃香港紀錄片專題回顧展及其他影像項目。現為城市大學創意媒體學院博士研究生, 錄影太奇董事及Floating Projects Collectives 成員。研究興趣為亞洲獨立影像與媒體考古學。

策展人的話

當漫遊聲色喧鬧的城市中,我們可曾覺察身體與城市的綿密關係?此專題以班雅明的城市漫遊者(Flâneur/Flâneuse) 概念出發, 以身體於城市空間中的漫遊作座標,選映90 年代以降香港不同類型的影像媒介作品,啟發對身體與移動的嶄新想像。漫遊於現代城市中誕生,乃城市研究中不可或缺的概念,並著重漫遊者的視角。若我們回溯自身,搜集穿梭於城市密林的身體經驗,以身體移動的曲折路徑作研究主題,且能探詢身體作為檔案的可能,藉以勾勒香港城市的異質景觀與變化,並展現身體如何被城市形塑,也同樣於城市規律中反抗。

《大動作 #1/10》

錄像藝術家鮑靄倫與舞者黃大徽共同合作,以實驗媒介探索空間與動態的關係,並穿梭於90年代的香港,記錄身體與城市的迷亂不定。

導演 / 鮑藹倫
演出 / 黃大徽
1995 / 5分鐘 / 無對白

《迴光(軀體悼念)》

《迴光( 軀體悼念)》探索身體於死前最後一刻的官能記憶意象。編舞與錄像藝術家嘗試以不同的視點展示一個介乎生與死的軀體,彷如暴露於人前最後瞻仰遺容的遺體⸺死者的軀體同時被視作客體及主體,時間與空間的抽象化使我們對死者的懷念與對於死者生前的回憶並行。軀體面對著不斷孵化的進程,血液由體內流向體外的另一個宇宙體系,串連起內與外的空間;生命,似乎仍被延續著,腐化並不是消失,正如中國諺語所謂「先死而後生」,它仍然是生命必經進程和另一種蛻變。

謹以此錄像作品獻給我們已離世的摯愛,因為他們仍然活在我們心中。

導演 / 陳序慶、劉柏基
概念、編舞、演出 / 楊春江
音樂 / Carlyshemoss、楊嘉輝

2004 / 14分鐘 / 無對白

2004年香港跳格國際舞蹈影像節委約作品

《哀溺文》

香港獨立電影導演許雅舒以唐朝文學大師柳宗元的短篇《哀溺文》為靈感,困於密閉的隧道拍攝,蘊含大量女性隱喻元素;俞若玫、陳冠而、莫穎詩編創極端的舞踏揭示現代圍城故事:坐因愁城衍生出來的痛苦與掙扎,最終能於光明的彼岸開出自由花嗎?

導演 / 許雅舒
編舞及演出 / 陳冠而、莫穎詩、俞若玫

2014 / 24 分鐘 / 廣東話 / 無字幕

2014 年香港跳格國際舞蹈影像節委約作品
2014跳格影像節—北京舞蹈雙週參展作品
2015年英國格拉斯哥國際舞蹈節參展作品

《戲門》

身體與城市空間的關係,能如何作為檔案被呈現、挪用與重置?影像學者及藝術家黎肖嫻以多部由播音皇帝李我的天空小說改編而成的五六十年代粵語長片,重新審視其似是而非的故事及性別規範, 並串連人物的開門關門動作,其身體形態折射了文藝片箇中的通式和濫調。片中的重構過程不但淡化了原來影像說故事功能,更強調敘事的表徵和遊戲性,引領觀眾瞥見曾在昔日香港的身體移動軌跡。

導演 / 黎肖嫻
2005 / 26 分鐘 / 廣東話 / 中英字幕

2005年香港藝術中心PLAY> 節目放映
2006年第13 屆女性影展(臺北)實驗片類

《訊號8》

他們說暴風雨正要來臨,但我們仍然等待。當城市的痕跡幻化成記憶的場域,香港的生活持續如常。跳脫流動的影像結構故作自然,卻偶爾失常,讓日常景觀被轉化作警告標語。斷續、搖晃、風雨飄搖,光急切地告訴我們一些事情,卻複雜隱晦、難以名狀,我們唯有耐心地等待另一天。

導演 / 廖沛毅
2019 / 14分鐘 / 無對白

2019年美國紐約電影節世界首映
2020年荷蘭鹿特丹影展國際首映

《衆神與朝聖者》

在過去,人們崇拜全能的神。人類發展科技,破解身體,「賽博格」是一種權力和「全能」的趨勢。在科技感十足的時代,人工智能有自己的神嗎? 人類真正崇拜的東西是什麼?

導演 / 曲淵澈
2019 / 11分鐘 / 無對白

放映資訊

3/9/2022 [六]
8pm
香港逸東酒店1樓Kin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