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選評審
張喬勛先生
筆名何守信。曾長期任職南方影展競賽統籌,現為電影發行商發行部經理。即使他離開影展工作後仍持續關注中港台等地華語獨立創作,並從中推廣、撰寫影像評論。同時也是位紀錄片創作愛好者。
黃天寶先生
來自沙巴的舞蹈藝術家兼自學設計師黃天寶(Ix Wong),擅長將動作編織進布料之中,以捕捉情感的記憶。以服裝、道具與舞台設計聞名,在伴侶阿福離世後,他的創作旅程更為深刻。將失落轉化為流動,他與導演、藝術家及朋友緊密合作,在舞蹈與影像交融之處,讓創作成為一場靜默的重生。
梁曉端女士
曉端現為城市當代舞蹈團劇場構作,具跨文化及跨媒界的背景和經驗,涉獵不同崗位,包括導演、形體指導、演員及舞蹈劇場構作。
祁樂加先生
現為城市當代舞蹈團及「跳格」節目統籌。
畢業於香港浸會大學電影電視與數碼媒體藝術(製作)碩士課程,曾任記者,亦是影迷。目前正以獨立電影導演的身份,拍攝長篇紀錄片首作《城市症候群》。
複選評審
陳智廷先生

陳智廷,香港都會大學人文社會科學院文化研究助理教授,香港電影評論學會理事及香港粵語片研究會會員。台大外文系畢業,香港大學音樂學博士,專攻華語電影、亞洲電影、電影音樂與聲音研究。曾任香港鮮浪潮國際短片節評審、TIDF台灣國際紀錄片影展初選小組委員、山一女導演短片扶植計畫初選導師、香港同志影展短片大獎評審、ifva亞洲新力量組評審、新加坡國際電影節及柏林影展費比⻄獎評審。現正研究華語歌舞片、六、七十年代香港實驗電影與電影會及何藩影像作品。
張家榮先生

張家榮,城市當代舞蹈團節目經理。香港城市大學創意媒體系畢業,正攻讀香港演藝學院戲劇教育藝術碩士。張氏關注劇場與影像的跨媒介對話,經常參與結合演出與影像創作的藝術計劃,涵蓋節目策劃、觀眾參與設計及藝術行政。曾任職於香港話劇團節目部,及後以監製身份參與多項劇場製作,涉獵共融藝術、教育劇場與社區文化項目,致力探索藝術介入社會與公共領域的多種可能性。
曾翠珊女士

曾翠珊,2012年香港電影金像獎最佳新晉導演,2022年其VR舞蹈作品《無舞之間》入選意大利威尼斯國際電影節,成為香港首個虛擬實境入選作品。曾氏的跨領域創作題材廣泛,作品涵蓋紀錄片、劇情片、廣告和劇集。2015 年起涉獵舞蹈錄像創作,作品見於歐洲和北美。她的長片作品包括《大藍湖》(2011)、《河上變村》(2014)和《冬未來》(2023)等。
決選評審
桑吉加先生

城市當代舞蹈團藝術總監桑吉加屢獲國際殊榮,曾獲亞洲文化協會獎學金赴美研習。於 2002年入選「勞力士創藝推薦資助計劃」,遠赴德國成為有舞蹈界泰斗之稱威廉.科西的門生,並先後在法蘭克福芭蕾舞團及科西舞團擔任助理編舞及舞者。2023年,他獲香港演藝學院頒授榮譽院士;2024年,他獲頒香港舞蹈年獎「傑出成就獎」,並於同年獲香港藝術發展局頒發「藝術家年獎(舞蹈)」。
Leslie Raymond

Leslie Raymond 於2013年加入安娜堡實驗電影節(AAFF)任執行董事。2019年,她的領導角色擴展至節目策劃。在加入AAFF之前,她是一名教學藝術家和教育工作者,曾創立德克薩斯州聖安東尼奧大學的新媒體課程,並在奧克蘭大學擔任數碼視頻和新媒體藝術科的助理教授,獲頒教學創新獎。她擁有羅德島設計學院的電影/錄像學士學位及密西根大學藝術與設計學院的新類型藝術碩士學位,亦曾在芝加哥藝術學院學習電影、錄像和新媒體藝術。
陳志華先生

陳志華,香港電影評論學會會員,近年為香港國際電影節擔任中文編輯,合編有《十年再見:楊德昌》、《花樣的年華:澤東廿五》、《焦點影人:關錦鵬》、《焦點影人:鄭保瑞》、《焦點影人:古天樂》等。曾任金馬獎評審、台北金馬影展奈派克獎及國際影評人費比西獎評審、高雄電影節國際短片競賽評審。
嚴瑞芳女士

嚴瑞芳是一位藝術家,現任香港中文大學藝術系助理教授,主要研究社會參與式藝術、聲音藝術、散文電影和實驗教育。她最近研究透過聲音、記憶和參與,實驗集體想像的可能。她曾獲香港藝術發展局頒發的青年藝術家獎(視覺藝術)(2019/20),以及WYNG基金會頒發的WMA大師獎(2017/18)。她是慈善團體天台塾的共同創辦人,也是HASS Lab的董事會成員,積極推動以研究、實踐和藝術家主導教育為核心的公共參與計劃。
Yuki Aditya

Yuki Aditya 畢業於印尼大學,主修財政行政管理。他曾在雅加達的一家會計師事務所擔任稅務審計師。自2013年起,他擔任雅加達Arkipel國際紀錄與實驗影展的藝術總監,同時也是 Forum Lenteng團體的電影製片人。Yuki Aditya 曾擔任多個國際電影節的評審成員,如德國的 Kasseler Dokfest 電影節(2018)、台灣國際紀錄片影展(2024)、鹿特丹國際電影節(2025)和印尼日惹紀錄片影展(2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