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身體檔案 #1 :或許,我可以看見過去
身體檔案 #1 :或許,我可以看見過去
策展人:葉奕蕾
在數位科技重塑我們如何接觸、保存與重新想像文化記憶的時代,此選集探討當代媒體與身體實踐檔案痕跡之間的交匯。「或許,我可以看見過去」探討當代科技工具如何作為時光機,用於重新發掘、詮釋與活化遠古的舞蹈與儀式形式。
所選作品展現了對於身體科技考古學的多元方法。金是憲的《紙上動舞》運用時序攝影術跨越文化界限重現動作,而Daniel Belton的《繭境》將傳統毛利樂器taonga pūoro與數位藝術結合,創造祖先記憶與當代表達之間的路徑。徐家輝的《恐山》進一步推向思辨領域,運用遊戲科技,透過虛擬具身探索舞踏的來世。
這些科技介入重構、重新想像,有時甚至虛構與文化實踐的新關係。從Onyeka Igwe 重新想像的尼日利亞抗議儀式,到Caroline Garcia在《帝國幻象》中插入自己進入荷里活舞蹈片段以揭露文化挪用的隱藏歷史,再到Markku Lehmuskallio 記錄的芬蘭傳統婚禮舞蹈,每部作品都揭示機器凝視如何既保存又轉化我們對身體遺產的理解。
超越對歷史與科技準確性的關切,這些作品或許揭示當代機器如何讓我們得以看見——並穿越——從未完全可見的過去。

生命之舞
春天
大地甦醒
鳥兒翩翩起舞
婚禮舞會過後,秋天來臨
人們迷失,被鎖
這就是生命之舞
短片記錄了赫爾辛基青年協會的舞者表演古老的維也納-卡累利阿婚禮舞蹈,這些畫面與導演鏡頭下各種鳥類的舞姿並置,譜寫出一曲大自然的交響樂,並反映導演在1975年身處芬蘭的心境。
導演 / Markku LEHMUSKALLIO
芬蘭 / 1975 / 14‘30
–

繭境 – 飛蛾之舞
《繭境 – 飛蛾之舞 》是一部融合毛利文化、當代舞蹈與數碼藝術的短片。由Nancy Wijohn飾演一位獨行旅人,化身為毛利音樂女神Hineraukatauri。作品以飛蛾繭狀的pūtōrino(毛利長笛)和蛾殼
作為蛻變的象徵。絲綢、呼吸和菌絲網紋交織成一段穿越先祖記憶和未來願景的感官之旅,是一場關於聲音、舞蹈和先靈精神的儀式,根植於毛利文化世界觀,並跨越時空產生共鳴。
導演 / Daniel BELTON
紐西蘭 / 2024 / 10‘10加里富納國際原住民電影節 (2024)
但尼丁藝術節 (2025)
毛利蘭電影節 (2025)
夏威夷國際電影獎 (2025)
瑞典國際電影節 (2025)
紐西蘭邊鋒紀錄片節 (2025)
–

女性圍坐
傳統上,在尼日利亞伊博語地區,若對某男性表示不滿,女性會聚集在一起透過「坐在」或「對其宣戰」的方式抗議。她們會用棕櫚葉裝飾自己,在那男性家門外載歌載舞,唱著抗議的歌,向男性宣戰,藉此公開羞辱。這種做法在1929年全員女性反抗殖民統治的「阿巴婦女戰爭」中成為重要的抗議手段而惡名昭著。兩位當代舞者結合檔案研究和自身經歷,重新詮釋這種抗爭手法。
導演 / Onyeka IGWE
英國 / 2018 / 6‘56 / 英文荷蘭鹿特丹國際電影節 (2018)
美國華盛頓史密森尼非裔美國人電影節(2018)
英國格拉斯哥國際影展《黑色英國短片 II》 (2018)
法國巴黎希亞斯瑪電影節《黑色鏡頭》 (2018)
英國貝里克電影節 (2019)
加拿大多倫多影像影展 (2019)
阿根廷布宜諾斯艾利斯MUNTREF電影節(2019)
–

紙上動舞
BOOK-ANIMA,「書籍」和「靈魂」組成的複合詞,通過實驗動畫為書籍賦予新的電影生命。本片透過連貫動作攝影動畫,在書籍和錄像之間的第三維度創造「書籍電影」,以此向Edward Muybridge 及 Entienne-Jules Marey致敬。《紙上動舞》以連貫動作攝影動畫實驗關於舞蹈的流動,並融合了各種舞蹈元素:芭蕾舞、韓國舞、現代舞、爵士舞、空中舞綢、踢踏舞、健康舞、的士高、霹靂舞、嘻哈舞和社交舞。
導演 / 金是憲
韓國 / 2018 / 7‘30NOWNESS 亞洲 (2020)
德國Tanzahoi 舞蹈電影節 (2020)
explodingcinema.org 電影節(2025)
–

帝國幻象
《帝國幻象》是一部跨越文化的電影幻想之旅。跨界藝術家Caroline Garcia以綠幕將自己併入荷里活電影的舞蹈片段中,扮演變形者的角色,以自己的非白人身體為中心,透過模仿動作,批判荷里活電影中粉飾西方歷史的洗白敘事方式,引起對持續壓迫弱勢族群身體的種族歧視行為的關注,以俏皮幽默的方式研究流行文化和殖民意象。
導演 / Caroline GARCIA
澳洲 / 2018 / 10’16澳洲當代藝術博物館 (2018)
澳洲新英格蘭地區藝術博物館 (2019)
巴拉瑞特郵局畫廊 (2019)
當代攝影中心 (線上) (2020)
薩爾斯堡藝術協會 (2020)
A.I.R.雙年展 (線上) (2021)
–

恐山
《恐山》是一款實驗性的第三人稱、非動作類、紀錄型冒險遊戲,靈感來自舞踏大師土方巽的死後世界。走進這個舞踏世界,追溯其想法、動作與探索旅程。查究數位化、虛擬化、非物質或非人類的表達如何或削弱或擴展漫遊的概念。《恐山》帶領玩家在一個超自然的舞蹈體驗中遊蕩,進入演繹式紀錄片世界和一段段人造的夢境之中。
導演 / 徐家輝
德國、日本 / 2021 / 12‘37 / 日文、英文羅馬歐洲藝術節:2023年
烏特勒支春季藝術節:2024年
京都實驗藝術節:2019年
TPAM – 橫濱表演藝術會議:2018年